当前位置:专业人才评价工作网 >> 人才要闻 >> 浏览文章
 
深入领会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www.chrdc.cn   2004年03月01日   来源:学习时报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央认真分析国内国际形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并于去年底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会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个重大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进一步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执政党,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强国,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中央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理解好、贯彻好、落实好。这里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第一,把人才开发提到强国战略的高度,体现了我们党立足国情、面向未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更广大地开源”的战略思想。

“更广大地开源”这样一个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1990年3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刚组成不久,邓小平同志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一次重要谈话中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他强调了三条:一是“机会要抓住”,二是“决策要及时”,三是要研究如何“更广大地开源”。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更广大地开源”,涉及开发和用好我国众多方面的生产力要素,包括搞活资本,统筹土地,发展科技,改善生态,也包括更深更广大地打开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以利于更充分地调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些都很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更广大地开源”,还指开发和用好我国无可比拟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

我国是当今世界的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人均资源小国。我国的人均耕地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我国又正处于资源消耗强度较高的发展阶段,就业压力加大,土地供给紧张,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约束增强。目前,我国资源消耗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很高。比如,去年我国消耗的铁矿石、氧化铝约50%、铜约60%、原油约34%,都要依靠进口解决。如不尽快采取综合措施,降低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平均消耗水平,我国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资源供给的严重制约。

虽然其他资源相对贫乏,但我国的人力资源却是全世界最为丰厚的。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世界的26%。真正把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摆在人才强国战略的优先位置,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这是中央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的重大战略意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很明显,人力资源、人才资源这个资源如果开发得好,开发得有成效,就可以把我国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不仅可以有力地缓解我国在其他资源方面短缺给发展带来的严重制约,而且将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国际竞争和较量中赢得主动。

我们党最早把人才开发提升为国家战略并纳入国家发展计划,是2000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指出,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领导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往开来、开拓前进的关键因素。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培养和造就一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经过实践考验的各级各类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把人才问题单列一条加以论述。其后,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四个尊重”的战略方针,强调要把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十六大以后,中央又先后批准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2003年5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再次强调要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我之所以回顾这个过程,目的是要说明,提出人才强国战略从一开始就是我们党立足国情、面向未来,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更广大地开源”的一项战略举措。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二,提出党管人才原则,就是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统筹开发各方面的人才资源,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广纳群贤。

人才问题是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战略问题。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涉及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涉及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迫切需要我们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更好地组织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这就是我们提出党管人才原则的出发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对党管人才原则作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党管人才,就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目的是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把人才管好用活,为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更优良的服务,决不是要党委包揽人才工作的一切方面。

我认为,这里明确了非常重要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党管人才不是要管死人才而是要用活人才,不是去限制人才而是要去解放人才,不是为排斥人才而是为凝聚人才。一句话,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整合力量、提供服务,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第二,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注意处理好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党管人才和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以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千方百计做好发现、培养、凝聚人才的工作。工作的重点是“四个统筹”,即:统筹存量人才和增量人才,统筹体制内人才和体制外人才,统筹一般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统筹党内国内的人才和境外海外的人才。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实行“五个统筹”,我国人才工作要求实行“四个统筹”。统筹就是为了兼顾,统筹就是为了整合,统筹就是为了协调。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五个统筹”,就是要求我们这个在近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我国人才工作的“四个统筹”,就是要求我们党着眼于把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打破所有制、部门、行业、地域界限,拓宽视野、广揽人才,统筹开发各方面的人才资源,开拓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新局面。

第三,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同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是内在统一的,归根到底统一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做好人才工作,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在这前后,锦涛同志还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明确提出以上的人才观和发展观、政绩观,体现了党中央在认真研究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实现党的具体工作路线、工作方针同党的总路线、总方针的一致性,党和国家各项具体工作的与时俱进同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一致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们说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是内在统一的,归根到底统一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因为这“三观”共同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展现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鲜明指向,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是指我们党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包括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方面,而我们党提出的科学人才观、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既强调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又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还明确指出了党在这方面所应当担负的职责,这就是:“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到,十六大提出的“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理所当然地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归根到底也统一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践表明,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必须破除种种陈旧落后的人才观念。观念陈旧,就难以发现人才;观念落后,就会埋没人才。从当前情况看,尤其要努力破除以下三种不合时宜的人才观念。

一是要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观念。什么是人才?在当代中国,只要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作出了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大量事实表明,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拥有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谁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所以,我们在评价和使用人才上必须不拘一格,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二是要破除只有具备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是人才,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人不是人才的观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十分宏大的事业,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各展所长为之奋斗。我们的社会,“行行出状元”,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岗位,都能够产生人才。现在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一谈人才,只注重专家、教授、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而忽视发挥其他层次各类人才的作用。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毫无疑问,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但是,如果没有其他层次的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卓有成效地工作,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样无法顺利运行。正因为如此,中央提出要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为抓手,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我们既要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也要重视其他层次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既要把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层次专门人才的作用。

三是要破除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人才是人才,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农村的人才不是人才的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汇集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同时,农村也蕴藏着大量的各类人才。我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成长方式和人才队伍构成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有些地方和单位的负责同志,没有及时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农村的人才纳入党委和政府的人才工作范围,在人才奖励、职称评定、培训项目、各种服务上还存在着一些政策歧视和体制障碍。这种做法应当改变。我们要立足新的实际,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人才观念和人才创业机制,不论人才所在单位姓“公”姓“私”,不论人才所处地域是“城”是“乡”,不论人才所属身份是“工”是“农”,都做到政治上一视同仁,政策上统一安排,服务上统筹兼顾,面向所有人才做工作,促进各类人才干事业。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刻理解和坚决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重要方针,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舞台,不断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和人际环境,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能够专心“谋事”而无需分心“谋人”。

第四,坚持按辩证法办事,防止任何片面性、绝对化,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的人才观、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最近,我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开班式讲话中,提出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需要正确把握的几个关系时,突出强调要按辩证法办事,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防止任何片面性、绝对化。

比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不能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全社会范围来说,要真正做到比较充分地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必须经过一个发展过程,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来说,更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艰苦奋斗的过程,决不能不切实际地一下子把人们的胃口吊得很高,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胃口都不能吊得很高。

又比如,强调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GDP的增长,同时又指出发展也不能同实现GDP的持续快速增长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改革开放以前,我们长期只讲工农业生产总产值,不讲国内生产增加值即不讲GDP或人均GDP,这种统计观念和统计方法与现代经济发展很不适应。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以后,我们把GDP和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确立起来,这是一大历史进步。我国现在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靠GDP的持续快速增长。别的不说,单从现在我国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相应地拉动80多万人就业来说,我们也必须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增长的势头保持下去。但GDP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也有不容忽视的缺陷。主要是不容易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容易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准确地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但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更好的、人们普遍认同的综合性统计指标来替代它。因此,我们应当重视GDP,但要防止加快发展心切而一味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长速度,甚至不顾群众切身利益一味蛮干,更不允许为追名逐利,在GDP的数字上掺假注水,搞欺上瞒下的违纪违法行为。中央要求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关于GDP核算制度和考核制度的改革思路和改革办法,在继续使用GDP考核指标时,辅之以社会成本指标、生态环境代价指标以及技术进步指标等。

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也要按辩证法办事,也不能搞任何片面性、绝对化。

比如,强调“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决不能同讲学历、讲职称、讲资历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学历、职称、资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和能力,不唯不是不讲,更不是不要学历、不要职称、不要资历。如果真是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要了,那岂不是又退回到“读书无用论”、“知识无用论”上去了吗?

又比如,我们强调大量培养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人才、实用人才,也不能同重视培养、造就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高层次人才是社会主义宏大人才队伍的重点。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抓手,是加紧培养造就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我们既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又要高度重视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要坚持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再比如,我们强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调防止和克服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并不是否定一切政绩,更不是让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消极无为、得过且过。我们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发展,强调树立科学人才观,把那些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优秀人才放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去,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使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实得更好,这本身就是造福国家、惠及人民的更大的政绩。中央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和政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

(这是曾庆红同志3月1日在中央党校2004年春季开学典礼上讲话的部分内容)


 相关链接

 

 

 
 

   
 
中国人才有限公司云提供计算服务 已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