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业人才评价工作网 >> 人才要闻 >> 浏览文章
 
朱永新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如何造就?
www.chrdc.cn   2012年03月27日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人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求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如何培育和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成为摆在各地各行业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我国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应从何处入手?培育和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的关键点和难点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要有长远规划和坚持的理性

记者:从政府方面来说,培育和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要特别注意什么问题?

朱永新:要有长远规划和坚持的理性。文化涉及人们的情感记忆、精神感悟、思维习惯,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经典、文化大师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现的,都有一个积累过程。因此,要有大思路、长目标、大战略,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名家工程”“大师工程”,并将其纳入国家人才发展长远战略规划。同时,要构建激励高素质文化人才成长的竞争机制,妥善处理当前存在的学术团体机关化、文化名人官员化等问题。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要有紧迫感,但不能想一蹴而就,要做到重在建设、注重积累,绝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更不能用暴风骤雨、搞运动的方式来进行。

记者:文化人才个体方面,要做哪些努力?

朱永新:才智是人的力量,品德是人的灵魂。文化人才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首先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成长为高素质文化人才,关键要与加强文化人才自身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广大文化工作者要自觉肩负起传播先进文化的神圣职责,身体力行地贯彻“二为”方向,坚决抵制各类不良风气,努力成为德艺双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工作者,在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要瞄准文化人才的特殊性

记者:培育和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关键点和难点何在?

朱永新:培育和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的关键,是要瞄准文化人才的特殊性,针对文化人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改革,完善培养、评价、选拔、配置、激励等一系列机制,让高素质文化人才在自己的工作中体会自身劳动与创造的价值和意义。

从我国的基础环境来说,体制是一个难点。目前的文化体制间接导致了一个比较封闭的文化圈出现,官本位甚嚣尘上,许多作品的价值不依照其自身的艺术性,而是依附于创作者的行政级别,形成文化圈里的怪现象。因此,如果文化体制没有新的突破,那么高素质文化人才难以真正地成长。

记者:当前应该从何处入手?

朱永新:“能者为才,才者见用”是高精尖文化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前提,也是带动和激励文化人才队伍健康成长的关键。培育和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要实实在在提供一个有利于文化人才展示才华的竞争舞台,对竞争优胜者给予大力扶持和鼓励,使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同时,改革文化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标准也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目前,各方面似乎更关注应用性文化人才的培养,但高素质人才队伍中最根本的是思想性的人才、观念性的人才、战略性的人才,是能把握时代脉搏、厘清社会发展方向的创造性人才。现在人才的培养和评价完全瞄准了论文量、出书量、学术级别和项目多少等,这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唯GDP论并无两样,其实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性文化人才。

宽松的环境必不可少

记者:怎样才能真正使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源源不断地产生?

朱永新:宽松的环境必不可少。应配套制定遵循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的管理体制,更好地培育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我赞同彻底改革文化人才管理体制,成立没有行政色彩的行业组织,让文化人才真正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不断汲取营养。

记者:宽松的环境以何为基础?

朱永新: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要依靠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的构建。任何事业的发展,在法制化的社会都有一定的规范,而在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这种规范是人才赖以成长的边界。目前在文化领域,电影要不要分级、记者采访权的界定、知识产权的保障等很多方面,都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法律是保护文化人才权益的一个非常好的武器。(本报记者 罗 旭 本报通讯员 王玉超)


 相关链接

 

 

 
 

   
 
中国人才有限公司云提供计算服务 已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