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业人才评价工作网 >> 人才政策 >> 浏览文章
 
郑州“聚才计划”延揽创新创业人才
www.chrdc.cn   2016年08月15日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安排40亿元资金,撬动社会资金200亿元以上,重点引进1000名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100个创新创业团队

  职务发明成果所得收益,高校可按60%-95%的比例、科研院所可按20%-50%的比例,划归研发人员及团队拥有

  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着眼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全面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把激励人才创新创业作为动力转换、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硬支撑,坚持创新体制成就人才、搭建平台服务人才、优化环境留住人才理念,形成了人才与科技相互助益、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企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创新体制成就人才

  2015年5月,郑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的意见》1个主文件和《科技创业企业家培育计划实施办法》等7个配套文件(“1+7”政策体系),启动“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力争用3-5年时间,市财政统筹安排40亿元资金,撬动社会资金200亿元以上,重点引进1000名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100个创新创业团队、200名科技创业企业家、50名国内顶尖专家。

  该计划坚持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围绕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金融等战略主导优势产业和航空经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采取“人才+产业”“人才+项目+平台”等方式,促进人才流、资金流、项目流、技术流的良性互动,有效放大了人才的聚合效应,提高了人才与产业的契合度。经评审认定的人才(团队),按不同层次给予支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每个团队给予2000-3000万元项目产业化扶持资金资助;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团队及同等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每个团队给予500-1000万元项目产业化扶持资金资助;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给予100-200万元项目产业化扶持资金资助;高层次紧缺人才,给予50-100万元项目产业化扶持资金资助。特别重大项目及团队“一事一议”,最高可获得1亿元项目产业化资金资助。

  完善股权与分红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引进人才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驻郑高校、科研院所的职务发明成果所得收益,高校可按60%-95%的比例、科研院所可按20%-50%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人员及其团队拥有,合同约定的从其约定。探索制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股权、期权、分红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留住企业核心人才。

  搭建平台服务人才

  围绕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该市建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重点加快中国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郑州高新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

  强力推进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目前,全市20个综合体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5.86亿元,建成面积208万平米,入驻企业1677家,已培育新三板上市企业18家。全市拥有孵化器和众创空间78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20家,科技创新创业者突破3万人,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载体。

  加快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制定《郑州市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助推计划》,撬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截至2015年底,科技型企业达1892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22.7亿元,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全民创新创业拓展空间。

  打造技术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国家专利河南审协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平台,加快域内外高等院校科技成果、专利技术落地转化。成功引进浙江大学郑州技术转移中心等6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郑落户,郑州高新区被认定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

  优化环境留住人才

  该市围绕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服务保障链的高度有效融合,努力打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1+7”政策体系贯彻落实为带动,通过实施资金扶持、住房补贴、保险接续、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智汇郑州黄金十条”,消除人才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加快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和产学研政资介合作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量身定做”的综合服务。

  优化政务服务。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363项削减至141项,审批环节由937个压缩至390个,率先在全国构建了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机构履职、一枚印章签批的“三个一”审批新模式;创新推进以政府权责清单、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政府性基金清单和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网为主要内容的“五单一网”制度改革。

  今年5月,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核、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等环节,该市最终确定101个人才(团队)作为首批引进对象,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22人,累计扶持资金3.2亿元,呈现出行业知名度高、产业融合度高和科技研发能力强、成果转化能力强、项目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引进人才的层次、质量、结构等方面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相关链接

 

 

 
 

   
 
中国人才有限公司云提供计算服务 已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