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业人才评价工作网 >> 人才资讯 >> 浏览文章
 
清华教授施一公当选美国双院外籍院士
www.chrdc.cn   2013年05月03日   来源:专业人才网

  美国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科学院发布消息,清华大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前的25日,他还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

  同时,千人计划学者、耶鲁大学终身冠名教授邓兴旺和陈雪梅、YangWei等3名华裔美籍科学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新科院士。

  美国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由当时美国总统林肯签署成立。其聚集每个时代最优秀的科学家,就科学技术相关问题做出独立建议。美国科学院现有院士约2200位,外籍院士约400位,其中约200位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今年,美国科学院公布的增选院士名单包括84位美国本土院士和21位外籍院士,施一公教授当选外籍院士,也是21位入选者中最年轻的一位。这是他继4月25日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之后获得的又一学术殊荣。

  施一公教授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他2006年开始着手在清华大学建设实验室,2008年全职回国工作,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其领导的实验室主要运用X-射线晶体学,结合其他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在细胞凋亡调节机制、生物大分子机器组装与功能、重要膜蛋白结构与机理3个主要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原创贡献。其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于2010、2011年连续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2年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重点引用并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08年,施一公当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但因全职回国而婉拒了这个职位。

  ■简历

  施一公,1967年生人,中国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长江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首批国家特聘专家

  1985-1989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士

  1990-1995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

  1995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1996-1997 美国史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博士后

  1998-200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

  2001-2003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副教授

  2003-2008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

  2007-2008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Warner-Lambert/Parke-Davis教授

  2008-至今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链接

  2011年落选中科院院士引发争议

  2011年中科院院士评选中,施一公和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两个学界明星双双落选,引发了舆论对院士评选的热议。

  饶毅在第一轮折戟,施一公在第二轮沉沙。2011年12月9日,在新增院士名单出炉后数小时,饶毅便撰写了一篇4000余字的博文,标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为施一公的落选鸣不平。

  谈及施一公等人的落选,饶毅总结认为,院士评选中,重视的不是学术水平、年龄、学术年资、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的时间,有时可以起很大的作用”。他当时宣布不再参选院士。

  施一公在接受采访时曾说,“科学是高尚的,但科学家不一定就高尚,不要把这两个概念混淆”。在他看来,国内太注重外表,注重头衔。

  2010年,饶毅和施一公联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评论,批评国内科技体制以及学术界风气引起巨大反响。他们称:“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但在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中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综合京华时报记者 商西 人民网 《中国青年报》报道


 相关链接

 

 

 
 

   
 
中国人才有限公司云提供计算服务 已认证